一季度市场整体上涨,走势呈现冲高回落,结构大幅分化。归因上:市场分为两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(1月):市场单边上涨,主因内外环境均处于甜蜜期。一是国内经济强预期持续发酵,主因疫情快速消退。二是海外美债利率与美元指数同步下行,引发外资大举回流。
第二阶段(2-3月):市场区间震荡,国内经济预期下修,海外接连遭遇逆风期。一是国内节后经济复苏分化,两会GDP增长目标低预期。二是海外2月美联储紧缩预期再现,3月海外银行风险暴露。
指数上,一季度沪深300表现为+4.6%,全A指数为+6.5%,创业板指为+2.2%,中证1000为+9.5%。风格上,无论是大小盘,还是价值和成长,内部均呈现大幅的分化,整体表现趋于均衡。行业上,TMT持续大涨,其他板块均冲高回落,其中周期板块表现相对靠前,金融、新能源相对靠后。其中计算机(+36.8%)、传媒(+34.2%)、通信(+29.5%)、电子(+15.5%)、建筑装饰(+11.2%)表现居前;而房地产(-6.1%)、商贸零售(-5.1%)、银行(-2.7%)、美容护理(-1.6%)、电力设备(-0.4%)表现靠后。
1)本轮国内疫情快速达峰。相比海外,中国本轮达峰模式较为特殊,短短1个月半感染的总人口比例达到8成以上。随着疫情的消退,生产和消费场景恢复明显好于预期。春节前,重点城市拥堵指数、各大城市地铁客运量已经快速修复,春节期间,从电影消费、旅游出行、重点城市餐饮数据来看,整体恢复态势较好。
2)1月PMI数据大幅改善验证。1月制造业PMI为50.1%,环比改善3.1%二手集装箱,非制造业PMI改善幅度更快,环比改善12.8%至54.4%。结构上,一是内需恢复明显好于外需,新订单和生产分别提升了7%和5.2%,出口订单环比增1.9%。二是非制造业恢复强于制造业,其中服务业和建筑业分别提升14.2%和8.6%。
1)1月美债利率大幅回落,从高点3.88%跌至3.52%。一是美国12月通胀进一步放缓,低于市场预期。CPI环比-0.1%(前值0.1%),同比6.5%(前值7.1%)。二是美国12月经济数据大幅走弱。零售销售、服务业PMI、制造业PMI、房地产等核心数据均不及预期。因此,市场押注美联储加息进一步放缓。
2)1月美元指数延续走弱,一度接近100关口。一是人民币延续走强。随着中国政策的暖风和疫情快速达峰,全球普遍上调了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,其中IMF在1月把中国的2023年GDP从4.5%上修至5.2%,而高盛宏观团队也从4.5%上修至5.5%。二是欧元延续反弹。欧洲方面主要受益于能源价格大幅下降,经济衰退压力相应减小。预期中的能源危机并没有出现,而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降同样给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腾挪了缓冲空间。
3)1月外资大举回流A股。在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的背景下,北上资金在1月净流入A股超1400亿,创单月新高。从11月以来统计,累计净流入超过2400亿。
第二阶段(2-3月):市场区间震荡,国内经济预期下修,海外接连遭遇逆风期
1)关于“强预期与弱现实”。一是自2022年11月,国内政策大幅转向后,市场预期就持续地走在了现实的前面,且伴随着情绪的修复和股市的大涨,市场一度洋溢着相对乐观的气氛。而随着春节后开始陆续返工复产,进入了验证现实强弱的重要窗口,而高频数据不同程度的分化,也导致市场对经济产生了分歧。二是从数据看,消费端,虽然客流量、城市拥堵指数、服务业恢复力度较强,但是商品端恢复不及预期,其中汽车销售承压、交通物流恢复缓慢。地产端,虽然新房和二手房销售持续回暖,但是房企拿地仍处于历史低位。出口端,港口集装箱的堆积和海运市场的低迷,也指向出口回落压力加大。
2)两会GDP增长目标低预期。一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,将GDP增长目标定在5%左右,相比去年目标下调0.5%,同时也比市场预期的“5%以上”或“5.5%左右”要低一些。二是需求政策强调不过分刺激,其中赤字率小幅提升至3.0%,专项债规模3.8万亿也均未超市场预期,同时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。整体上,市场对稳增长的力度预期下调。
1)2月美联储紧缩预期再现。一是美国非农就业数据1月新增51.7万人,远超市场预期,失业率环比下行0.1%至3.4%,创过去50年新低。虽然这份数据受到口径的影响,但仍能显示美国当前就业市场强劲。强劲数据的背后说明两点:一方面就业和服务对加息具有滞后效应,另一方面美国劳动力市场供需仍偏紧。二是美国1月CPI环比走高,同比回落幅度也不及预期,整体CPI为6.4%,前值为6.5%,其中服务价格非常坚挺。在此背景下,2月10年期美债利率从低点的3.4%再度回升至4.0%上下。
2)3月海外银行风险暴露。3月硅谷银行的倒闭引发了市场对欧美银行信用风险的担忧,同时叠加风险偏好下降,海外流动性出现阶段性收紧的迹象,对此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出台紧急措施快速抑制了这场风波的蔓延,但对市场也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:一是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再次加深,风险资产的隐含波动率上升。二是市场再次开启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宽松交易。
本季度市场风格变化呈现出两个阶段的特征,春节之前市场主要交易经济复苏的预期,与总量经济相关的传统行业表现较好,但春节之后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复苏进程低于预期,尤其是与出口和制造相关的行业表现较差,因此市场风格逐渐转向科技等具备技术变化的行业,A股与总量相关的行业持续走弱,港股调整幅度较大。
我们的组合配置较为均衡,主要分布在消费服务,建筑建材,上游资源,TMT等方向,虽然一季度制造业PMI低于预期,但非制造业PMI超预期,意味着经济确实在逐步复苏,只是中美均处于去库存进程中,拖累了制造业的扩张。随着下半年去库存接近尾声,制造业PMI有望回升,经济复苏的逻辑并未证伪,非制造业率先好转。因此我们上半年仍然看好消费服务等行业,下半年随着制造业景气度回升,我们也会择机配置相关行业。
一季度我们对港股的配置对组合有一定程度拖累,主要是港股的驱动力仍然是对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的预期,体现出更强的贝塔属性,随着美国加息进程的见顶和中国经济复苏的确认,我们仍然认为下半年港股存在较大的机会。
我们目前的持仓主要分布在消费服务,建筑建材,上游资源,TMT等行业,兼顾经济复苏主线和科技创新主线。前三个月的非制造业PMI持续超预期,说明居民的出行和消费等活动持续复苏,消费场景也在快速恢复,从我们跟踪的消费品销售数据和酒旅的预定数据来看,均呈现出持续好转的态势,因此我们继续看好消费服务行业。
对于目前市场交易热情较高的AI等行业,我们过去两个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,也在组合中进行了部分配置,主要的选择标准包括估值的合理性和业绩的兑现程度,后续我们将持续跟踪该行业的技术进展情况,并控制好组合的波动。
1)绝望期(熊市):此阶段市场从高点跌至谷底,主杀估值,次杀盈利。历史市场特征,一是预期令人失望。二是盈利增长不佳。三是该阶段指数回报率最低。
2)希望期(小牛市):此阶段市场估值大幅修复,而盈利仍在下滑。历史市场特征,一是预期开始向好。二是盈利增长探底。三是该阶段指数回报率较高。
3)增长期(震荡市):此阶段盈利快速增长,估值反而收缩。历史市场特征,一是现实开始追上预期。二是盈利增长最快。三是该阶段指数回报率较为平庸。
4)乐观期(大牛市):此阶段盈利增长持平,估值大幅扩张。历史市场特征,一是线性外推乐观预期。二是盈利增长有所走弱。三是该阶段指数回报率最高。
1)2022年7-10月,市场二次下跌,再次经历了绝望期。期间全A指数高点下跌约15%,政策和盈利预期双双下滑。
2)2022年11月-2023年1月,政策全面反转,市场进入了希望期。期间全A指数底部反弹最高接近15%,主要由疫情政策、地产政策和稳增长政策共振推动。
3)2023年2月以来,政策预期下调,经济修复加快,市场切换至了增长期。2月以来,市场整体横盘,政策乐观预期逐步消退,而经济数据修复加快。市场的机会减弱,而结构性机会越发突出,特别是以产业趋势和政策预期强劲的数字经济为代表。
1)目前国内经济仍然处于复苏的趋势中。2)近期的变化,2022年11月-2023年1月处于“强预期”中,2023年2月以来,处于“弱现实”中。3)未来我们关注两点:一是国内复苏趋势何时结束?复苏的趋势,对指数的方向会有影响。二是弱现实会不会持续?如果经济超预期,当下市场的交易结构会有所松动。
1)目前美联储处于加息周期的末期。2)近期的变化,市场再次回归宽松交易。主因银行风险事件导致经济预期下修。3)未来我们关注两点:一是美联储何时暂停加息并给出宽松指引?历史复盘,暂停加息对成长股估值修复有利。但本轮美联储宽松空间相对有限,且市场大幅走在美联储前边,所以未来的宽松交易预计具有边界。二是美国通胀和就业数据的边际变化?市场当前处于数据依赖型体质,通胀和就业数据的边际变化仍然非常重要。
从一季度市场运行来看,经济复苏主线和科技创新主线成为轮动的两大核心线索二手集装箱,当经济数据偏弱的情况下,后者较为强势,如果二季度之后经济复苏预期重新强化,市场风格很可能重回总量相关的行业。
我们认为随着新政府支持经济的措施逐步落实,经济复苏的趋势将强化,因此我们的组合对这两条主线均进行了相应的配置,并结合估值情况不断进行优化。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清和泉资本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
风险提示:投资有风险。相关数据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,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,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。好买基金网 - 好买财富 基金 私募 信托 专业的投资顾问